纵有疾风起
人生不言弃

熊逸《唐诗50讲》隐逸篇 – 学习笔记与感想

此篇已加入熊逸《唐诗50讲》学习笔记索引目录

一、隐逸篇具体内容

  所谓隐逸,这是传统知识分子都有可能要面对的一个决策,是“出”还是“处”,出就是做官,处就是隐逸,这个选择往往是深思熟虑且慎之又慎。熊逸老师在这一篇里选择了三首诗,涵盖了真正隐士的生活描述、事先张扬的逃离抒情以及大隐小隐之间的平衡境界,如下图所示:

熊逸《唐诗50讲》隐逸篇 – 学习笔记与感想插图

二、一些学习感想

  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说道:“小隐于野,中隐于市,大隐于朝。小者隐于野,独善其身;中者隐于市,全家保族;大者隐于朝,全身全家全社会。”按照老子的解析:

  “小隐”是指住在人少处、山林、野地避世,对俗世尘缘未断。比如太上隐者,他的《答人》虽然只有短短4句,但却描绘了真正的隐士生活。“偶来松树下,高枕石头眠。山中无历日,寒尽不知年”,这简直就是一副传神的速写,是自由自在、漫无目的的生活,困了就找地方睡觉,拿石头当枕头就可以酣睡,至于今天是几月几号,不需要在意,只需要顺应天性就好。

  “中隐”是指居于城市、闹市中避世,虽不避俗世,但对权力还是敬而远之。 比如白居易,他的《中隐》就将中隐这个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,这是一种让很多人羡慕的生活。

  “大隐”是指虽然做官、当了大官,但是淡薄名利,藐视权利,是真正的隐士。比如苏辙,他不像苏轼一样锋芒毕露,但一样很有才干。与苏轼一起同朝为官,却不像苏轼那样波折,很懂得韬光养晦。

  熊逸《唐诗50讲》隐逸篇 – 学习笔记与感想插图1

大隐中隐和小隐,你喜欢哪一种?

  But,根据熊逸老师的观点,大隐似乎境界很高,但其实太不现实。小隐才是真正的隐居,但那种清苦的日子,一般人(大多数人)都是受不了的。那折中一下呢?既不要大,也不要小,中隐刚刚好。刚好,令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中隐,源自于白居易写了一首《中隐》,将中隐这个看似离我们较近却又不容易实现的隐逸写得活灵活现。

  白居易当时可能厌倦了长安的官场,杭州市长(刺史)任期满后,被调到长安做太子办公厅副秘书长(左庶子),但他却申请到洛阳去做这个职位。听起来很奇怪,虽然洛阳当时是东都,但是太子在长安啊,但这也可能就是官僚机构的特点把,运行的时间越长,荒唐的地方也就越多。白乐天如愿以偿,到了东都洛阳就任太子左庶子,品级高,薪水高,买了一套洛阳黄金地段的高档二手房(独栋别墅级大宅院),左邻右舍尽是闲(养)散(老)的高官,平时大家可能一起烤烤串喝喝酒写写诗,如果有麻将说不定可以凑好几桌再加买马的人都有了。更重要的是,当时的东都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,山高皇帝远,只要不生事,长安权力场的生龙活虎们谁也不耐烦搭理他们。至于工作内容,约等于零了,平时没事的话爱爬山就去城南不远的山登山,去城东的花园游园,还有高品质的朋友圈(洛阳君子多)。咋一看来,简直就是我们向往的生活,钱多事少,乐在其中。可能现代人又会说,白居易这是进入了舒适圈,无法自拔了,而且白拿国家工资,难道不心亏?

  但其实,对于白乐天这种有抱负的人来说,真正折磨人的地方在于英雄无用武之地。无论中隐的生活再好,那也不是所谓理想主义者的理想(但是是我的理想啊~~~)。可能对于白乐天来说,中隐东都洛阳的意义在于避开风口浪尖的同时,又能和战友们保持密切的来往。只要长安那边风声有变,自己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反应。因此,也就有了“人生处一世,其道难两全。唯此中隐士,致身吉且安。”的诗句。

熊逸《唐诗50讲》隐逸篇 – 学习笔记与感想插图2

黄轩饰演的白居易

三、小结

  归隐的诗很多,但真正归隐的人很少。如果让我们大多数人选择,可能都会选择像白居易这样中隐,因为我们作为群居动物,可能都受不得荒野的清冷孤寂,但财务自由是一道门槛,也就只有想想罢了。对于我来说,虽然我很羡慕“隐”,但是“隐”并不是我的目的,能够快乐且充实地活着就是最大的目的。

 

文章转载于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edisonchou/p/edc_tangshi50lessones_summary_index_09.html

原著是一个有趣的人,若有侵权,请通知删除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起风网 » 熊逸《唐诗50讲》隐逸篇 – 学习笔记与感想
分享到: 生成海报

评论 抢沙发

评论前必须登录!

立即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