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静地读哲学

周国平先生说: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流,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;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流,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。
我喜欢哲学,因而常常读周国平先生的文字。培根说,哲学使人深刻,周先生的文字里流淌着峡谷的深邃,他用自己独到的眼光与时代潮流保持着适当的距离,守护着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,盼望和关心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。

他说,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和心灵,把命照看好,把心安顿好,人生即是圆满。人世间,我们有许多人小心翼翼地照看着自己的命,殚精竭虑地延伸生命的长度,急匆匆地在追逐名利、金钱、房子、车子、女人等等形形色色的外化于物的东西时,却把心灵弃之不顾,本末倒置,任心灵藏污纳垢,任心灵堆满灰尘,直到有一天物质欲望实现的时候,才发现内心被另外一种空虚填充。
因而,这样的人生,能叫圆满吗?不是吗,我们身而为人,不仅仅要延伸生命的长度,更要丰盈生命的过程,拓展生命的厚度。

否则,你活着好像就只是在消耗时间,等着一天天变老,当某一天变老时,你回头看看走过的路,好像缺了点什么。究竟缺了点什么呢?那就是生命给予我们的思考。
因为每一个平凡的生命都有实现其最基本的价值的欲望和追求,如果你在本该奋斗的年华放弃了这种原始的信仰,那么你终会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后悔当初的选择。

其实,安顿好我们内心最好的方式便是保持人生的信仰。周先生说,人的精神自我有两种姿态。当它登高俯视尘世时,它看到限制的必然,产生达观的认识和超脱的心情,这是智慧。当它站在尘世仰望星空时,它因永恒的缺陷而向往完满,因肉身的限制而追求超越,这便是信仰了。
我虽然理解得不够深刻,但是我知道先生强调了一个人应该拥有智慧,更要追求精神理想的实现,而精神理想的实现方式便是心灵的境界。正如他所说,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,行走的坚定已经是信仰的成立了。安顿好心灵,保持灵魂的在场,让心灵有所归宿和安宁的位置,依我理解,先生的意思大抵如此吧!

托尔斯泰如此自述:随着年岁增长,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。
先生认为,托翁之所以在晚年比所有同龄人甚至年轻人更充满活力,是因为他生命的精神化。我们都是平凡的人,或许活得很世俗,或许活得很物质,或许还有一些人生的信仰,不过,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状态,我们都应该多多关照自己的内心,多多关照我们精神的自留地,别让它荒芜贫瘠,别让它杂草丛生。
于丹老师不是也说过“幸福与物质无关,与内心相连”吗?那就安顿好我们的心,照看好我们的命,争取人生的圆满吧!

原著是一个有趣的人,若有侵权,请通知删除
还没有人抢沙发呢~